旅游行业 各类旅游市场主体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拓展商业新空间
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一些市场主体受到严重冲击,必须针对突出困难加大纾困和就业兜底等保障力度,会议决定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等政策。
近期,从14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到文旅部印发《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从江西、湖北、山东等地陆续公布帮扶旅游等服务行业纾困的若干措施,再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最新部署,彰显了国家帮助特殊困难行业渡过难关的决心,提振了旅游经济恢复发展的信心。
用好当前的政策,各地需对《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进行系统理解,务实推进。
文旅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同比减少26.2%。
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出游半径收缩,近程本地旅游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在近程本地旅游的拉动下,市场创新的脚步加快,更多新式玩法、新型目的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露营、房车等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重进一步上升;近郊区微度假创新产品广受认可;自驾旅游、小团定制、“研学+非遗”等出游方式,带动了细分市场的消费升级。供给侧更趋丰富、更显多样、更加优质、更具价值的变化趋势,将有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市场下沉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同样值得关注。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出游游客中农村居民占比达到了38.1%的新高。此外,调查表明,44.7%的回乡务工人员在返乡探亲期间,将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作为休闲首选,带动了中小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的游乐园、主题公园、经济型酒店、特色餐饮等发展。
旅游业想走出经营困境,需要有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坚强有力的纾困政策,更重要的是,各类旅游市场主体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拓展商业新空间。
内容转自中国经济网:原标题——纾困政策频出,创新业态亮眼—— 旅游业在变革中重塑与复苏